在北京时间昨晚结束的一场国际友谊赛中,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以0比3不敌南美劲旅乌拉圭队,整场比赛,国足在攻防两端全面处于下风,控球率不足四成,射门次数仅有对手的三分之一,赛后,资深足球记者王晓瑞在接受采访时直言:“现在的国足,连幻想赢强队的底气都没了。”
这不是王晓瑞第一次发表这样的观点,但这一次,他的语气中透着前所未有的无奈。“曾几何时,我们面对强队时至少还能心存幻想,期待奇迹的发生,而现在,这种幻想已经破灭了。”
比赛的过程印证了王晓瑞的观点,从开场第一分钟起,乌拉圭队就完全掌控了比赛节奏,国足球员在对手的高压逼抢下频频失误,传球成功率低得可怜,即使是最基本的停球、传球动作,也显得生疏而慌乱,看台上,中国球迷从最初的呐喊助威,到中间的沉默,最后变成了无奈的叹息。
“我们与强队的差距不是在缩小,而是在扩大。”王晓瑞分析道,“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,而是整个足球体系的问题,从青训到联赛,从战术理念到球员的基本功,我们全方位落后。”
回顾历史,中国男足并非没有过高光时刻,2002年韩日世界杯,国足首次跻身决赛圈;2010年东亚杯,中国队3比0击败韩国队,终结了长达32年的“恐韩症”;2017年,里皮率领的国足在世预赛中1比0力克韩国队,那些时刻,中国球迷至少还能怀抱希望,相信奇迹可能发生。
近年来,这种希望正在逐渐消失,2019年亚洲杯四分之一决赛0比3不敌伊朗,2022世预赛12强赛1胜3平6负惨淡出局,再到最近一系列国际比赛中的低迷表现——国足与亚洲一流强队的差距越来越大,甚至与越南、泰国等曾经的“弱旅”交手时也不再占优。
“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青训体系。”前国脚李明表示,“看看邻国日本,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完善的足球联赛体系,每年有数万名孩子接受专业训练,而我们呢?注册青少年球员人数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。”
数据支撑了这一观点,根据中国足协的最新统计,全国注册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不足5万人,而日本超过60万,越南也有30万之多,足球人口基数的巨大差距,直接反映在了国家队的水平上。
除了人才短缺,联赛水平的下滑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,近年来,中超联赛受多方面因素影响,水平明显下降,大牌外援纷纷离开,俱乐部投入大幅缩减,比赛质量和观赏性大打折扣。“联赛是国家队的基石,基石不牢,国家队怎么可能强大?”一位不愿具名的俱乐部教练如是说。
战术理念的落后同样制约着国足的发展,现代足球强调高位逼抢、快速传导和整体移动,而国足在这些方面明显跟不上节奏。“我们的球员在俱乐部踢的是慢节奏足球,一到国家队面对高强度比赛就适应不了。”王晓瑞指出,“这种战术层面的落后,比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可怕。”
心理素质是另一个关键因素,长期失利让国足球员产生了某种“心理阴影”,面对强队时未战先怯,缺乏必胜的信念。“足球比赛不仅是技术的较量,更是心理的博弈,现在的国足球员,缺少的正是那种敢于挑战强手的勇气和自信。”运动心理学专家张教授分析道。
足协政策的频繁变动也给国足带来了不稳定因素,近年来,中国足协推出了多项改革措施,但从U23政策到归化球员,大多效果不彰,甚至引发了新的问题。“政策的连续性和科学性非常重要,朝令夕改只会让中国足球陷入更深的迷茫。”足球评论员刘建宏表示。
面对如此多的困境,中国足球的出路在哪里?专家们认为,首先需要沉下心来,扎扎实实做好青训工作。“没有捷径可走,只有扩大足球人口基数,提高青训质量,中国足球才有未来。”前国足主帅朱广沪强调。
需要建立稳定的联赛体系和科学的管理制度。“联赛的健康发展和国家队的水平提升是相辅相成的,我们应该着眼于长远,而不是急功近利。”足球报记者马德兴指出。
更重要的是,需要重新塑造中国足球的文化和精神。“足球不仅仅是胜负,更是一种文化、一种精神,我们需要培养球员的荣誉感、责任感和团队精神,让穿上国家队战袍成为一种荣耀,而不是负担。”王晓瑞最后说道。
夜幕降临,城市各处的足球场上,依然有孩子们在奔跑、追逐皮球,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足球的热爱和梦想,或许,中国足球的希望就在这些孩子身上——只要给予他们合适的土壤和阳光,总有一天,中国足球能够重新挺起胸膛,面对任何强队都不再畏惧。
路漫漫其修远兮,中国足球需要的不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,而是持之以恒的长远规划和脚踏实地的工作,才能让国足重返亚洲一流,让中国球迷重拾那份“幻想赢球”的底气与希望。
发布评论